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记者探营天价“国学班”

日期:2008-05-22 发布: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培训管理办公室

学费每人16.8万元,从开学到结业仅上18次课,只招收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的总经理和董事长

深圳有这样一个“国学班”:一年半内上18次课,每人学费16.8万元(不包括学习过程中的交通、吃住等费用),迄今已办了6期,每期只招55人,目前共有300多名学员从这个“国学班”结业。这个“国学班”的主办者是总部位于福田区的一家民营教育机构,他们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以上”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

学费如此高昂的“国学班”,究竟靠什么打动了商界精英?背后有何奥秘?记者昨日带着疑问采访了多位学员和培训机构负责人,而学员们都说:“学费不贵,感觉不错。”

最“穷”学生年营销额两千万元

女士是该“国学班”第六期唯一一名深圳学员,她说自己是本期55名学员中最“穷”的一个,因为班上“同学”大部分都是年销售额超亿元企业的老总,而她才区区一两千万元,实在寒碜。

该期“国学班”班长杨先生是湖北人,他说,“同学”中年营销收入过亿的占40%,如有位做餐饮连锁企业的,在全国有150多家分店和50家直销店,目前正在酝酿上市;其他“同学”也都做得很大。“同学”中年龄最大的50多岁,最小的35岁,来自全国各地,都有多年商海滚打的经验。“国学班”虽不强调原始学历,但很多人的学历并不低,有的在国外留过学,有的拥有MBAEMBA等学历。这些人上“国学班”的理由大同小异,不是企业遇到发展瓶颈就是想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

主办方的市场总监小姐说,学费16.8万元不打折,包括学费、书本及资料费、合影费,每次上课的住宿、往返机票、餐饮等都是自己解决。她认为,身价过亿的商界精英不会在乎这点费用,只在乎授课水准。

这个“国学班”的正式名称是“商界领袖博学班”,一年半内每月上一次课,地点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地点,授课一般两三天时间。

“游学”天下放眼古今

主办机构的市场部区域经理先生说,“国学班”已办了六期,共有330多人参加;两个月办一期,课程主要包括国学、帝王学及企业管理。

记者在该机构的网站上看到,主要课程有《易经》、《道德经》、《论语》、《韩非子》、《孙子兵法》、《人物志》等国学宝典品读,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大帝、曾国藩、胡雪岩等人物研究,此外还有识人驭人理论系统、实操技术集团公司管理模式、企业家公众演说能力等。网站列举的师资包括北大、清华、人大、中大等国内高校及研究机构的教授、博导等重量级人物。

最近开学的第六期“国学班”,开学典礼选择在四川青城山,由南开大学一位教授主讲《道德经》。市场总监小姐说,授课采取“游学方式”,学到哪里就到哪里上课,不拘泥于一个地点,如本月将学习《论语》,地点就选择山东曲阜。

希望从国学中寻觅“灵丹妙药”

记者采访了几位学员,他们认为花这笔钱非常值得。

女士说,自己来深圳打拼十多年,从事印刷器材业,周围的人无不是为钱在奔波。她一直想找个方式“净化”自己,正好上个月主办机构的市场人员打来电话,于是她就报了名。女士说:“上MBA一般不超过10万元,相比之下,‘国学班’贵了点,但只要有效果也无所谓。”

女士说,如果通过参加“国学班”能将很多事情看透,就会在商海里应对自如;企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经营者会很迷茫,因此很想充实一下自己,并为企业发展找到新思路。她认为,自己长期同生意人打交道很枯燥,MBA之类更是跳不出经商,4月份首次开课是在青城山,前后不过6天,可心里感觉非常舒畅。

广州的先生也是该期学员,从事信用担保行业。他说,很享受这个过程,这些年他越来越迷茫,希望自己的企业能迈过一道“坎”,可总觉得缺点什么,因此报名参加,希望能有所收获。

女士来自东莞,她在国外学的是经济学,后来又学习景观设计,在国外拿了双硕士。回国后,女士在东莞做了8年企业,现有一家园林公司及一个设计公司。她说,做企业有时很浮躁,到一定规模后就迷茫了,仿佛风筝断了线。企业和人一样,也会有困惑。她认为,“国学班”是个沟通平台,“同学”们都是做企业的,虽然自己并不是刻意结识人脉,但大家在一起分享和探讨,还是很有收获。说到学费,她说20万元并不多,“做个小项目就能赚回来了”。

“换个菜吃吃,营养更均衡”

说起作用,班长杨先生举例说了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一是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先生最近击败了一个竞争对手,按理对方要支付他1100万元,可他已经破产了;先生没有将他逼到绝路,而是找他的担保人来赔付。不赶尽杀绝,维持一个“度”,这就是“道”。他说,他的想法受《道德经》启发。二是授课形式好,游学可以调节生活。他说,到文化名胜学习国学经典,真是享受。上课前,老师鞠躬:“同学们好!”同学回礼:“祖国好!”课后,同学老师见面,互行拱手礼,大家彼此尊重,感觉非常爽。三是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诊断”。班上有位学员在北京做贸易,曾在非洲从事石油配件业。他的困惑是企业老是做不大。同学们帮他“诊断”,认为“病因”是公司不专业。还有一位做手机配件的同学,现在很难再上新台阶,大家向他推荐了一项新技术。

先生说,这个“国学班”属差异化经营,有独特的做法。他坦言:“换个菜吃吃,营养可能更均衡。”

专家看法

找回文化自信避免炒作炫富

记者就天价“国学班”现象请教深圳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乐正。

乐正认为,中国人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治国、治企、治家之道,无可厚非,企业家由“术”而“道”也合乎常理。国学热,反映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回归,体现了国民的文化自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人试图从“西学”中寻找答案,动辄是尼采、萨特、叔本华,认为本国经济落后与传统文化包袱有关,整个社会都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现在,情况发生了积极变化,这是好事。

乐正认为,文化应是多元的,全球不可能只有一种文化模式。今天,国人终于找到了文化的自信。实践证明,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企业,要治理、管理好它仅靠经验是不能持久的,应找准文化根基和人文源头,这样才能放眼未来,做大做强。

但乐正也提醒,要警惕挂着“国学”名头的商业炒作和从众心理。研究者认为,国学应研究,但不能“热”,应坐冷板凳思考。一旦形成“热”势,说明已经商业化,是在炒作。特别是部分人爱跟风,看别人热衷国学,自己也去赶时髦,其实是华而不实,害了国学。

乐正认为,学习国学,可借助网络,再找几本孔孟经典,回家好好研读就够了。曾有报道说,有人打“飞的”从成都飞到北京学国学,这就太奢侈了。这些人的心理是:你不敢花的钱我敢花,你消费不起而我可以。如果是附庸风雅、借机炫富,完全不可取,从根本上违背了孔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