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是兼具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和留学生教育的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外语教学和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学科体系齐全,现有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等6个本科专业;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在英、日、德、俄、法等五个语言文学专业开展学术型博士或硕士的人才培养工作;是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授权点,并开展相应的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外国语言文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外国文学、外国文化、外国语言学和翻译理论与实践等。
哲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科是国内哲学教学、科研、咨政和培养高级人才的重镇,是目前规模最大、学科配备最齐全、人才培养体系最完善的哲学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美学、逻辑学、政治哲学、管理哲学10个二级学科。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跨学科重大创新规划平台“哲学与认知科学”“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应用伦理”。哲学院在66年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新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第一批哲学硕士点和第一批哲学博士点、第一批哲学博士后流动站,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首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首批一级学科授权点,被称作“新中国哲学教育的工作母机”。
国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于2005年,是新中国第一家以“国学”为名的教育科研机构,下设经学与子学、国文、国史、国学基础四个教研室及西域历史与语言研究所。自建院以来,以“究古今之际,通天人之变,育栋梁之才”为宗旨,致力于恢复“和合贯通”“求知致道”的学术传统,努力打造适应时代需求的国学学科体系。学院一直致力于特色课程的研发,经长期实践,已建立起一整套大学国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包括原典研读课程、西域语言课程、古琴班、诗词写作、课下读书班等。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成立于2019年6月,是中国人民大学下属的二级教学研究型学院。其前身为学校成立于1986年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心”,该中心1996年与“语言文字研究所”合并组建了“对外语言文化学院”,2008年对外语言文化学院与文学院合并,成为文学院“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主要负责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国际汉语教师及其他国际汉语人才的培养培训、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传播工作。学院由一个校级研究所——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和4个教研室组成,学院实行小班教学,多媒体设备齐全,拥有汉语国际教育智慧课堂与云平台等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自主学习室,拥有独立的资料室,图书种类齐全多样。中外专业图书藏书量达2万多册,中外文专业期刊80多种,为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历史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成立于2005年9月,下设历史系、清史研究所,后增设考古文博系。其前身为1948年建立的华北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至20世纪50年代人民大学初建之时,历史学亦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最早开办了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研究生班。学院的中国史学科门类齐全,除以清史研究为突出特色外,秦汉、唐宋和民国史的研究力量也较为雄厚。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等二级学科,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世界史学科则以西方中世纪和近现代史方面的研究力量较强,其环境史研究的特长正逐渐形成。考古学科侧重北方民族考古,现正朝气蓬勃地快速发展,力图取得全面进步。
文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是1939年由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等合并成立的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是中国新文艺孕育和发展的摇篮。学院学科体系较为完备,涵盖中国语言文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下设7个二级学科(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以及2个经教育部批准的自设二级学科:古典学、创造性写作。其中,汉语言文学、汉语言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首批汉语言文学专业(古文字学方向)“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深度参与“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
艺术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溯源于1937年的陕北公学,历经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华北联合大学文艺部、华北大学三部,以及1999年复建的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更名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院是一所集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音乐学等多个学科,培养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兼备的高端艺术人才的综合性艺术学院。秉承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优良传统,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致力于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扎根中华民族艺术审美领域,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模式与艺术人才培养机制,把弘扬中国文化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艺术教育的理念与方向。
人口与健康学院
化学与生命资源学院
化学与生命资源学院紧紧围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理念,以“厚基础、重交叉、促融通”为发展路径,围绕“生命资源”这一富有前瞻性的全新概念,深度融合化学、环境、农林、材料和医学等多学科资源,旨在培养一批内秉“家国情怀、上下求索”的优秀人才。学院从开发先进材料与技术入手,积极促进生命资源学科与环境治理、医学诊疗、红色文献保护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学院下设“资源再生与保护中心”“合成资源中心”“物质结构与分析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心”四大研究中心。以跨二级学科模式开展研究生培养,引导研究生着眼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院具有较好的学科基础,下属化学和环境科学两个学科,双双进入 ESI 排名前 1%。
区域国别研究院
区域国别研究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首批确立的校级“创新高地”之一,业务职责涵盖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智库平台、对外交流和继续教育等多个方面。研究院秉持多学科交叉的理念,旨在将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社会学、世界史、法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等多个学科融汇于一体,兼容并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视角和路径,以期全面、综合、立体地探索区域和国别问题,为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提供时效性强、理论相关、基于证据、便于实操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研究院工作将重点围绕区域国别学理论与方法、欧洲研究、欧亚研究、亚太研究、法国与法语国家研究和全球政治与经济研究等领域展开。研究院肩负聚合、赋能、组织、服务的使命,以跨学科、深度研究、独特理论和国际视野为特色,致力于培养优秀人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发展做出人大贡献。
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简称“人大首发院”)成立于 2016 年,是整合中国人民大学优质智库资源打造的、独立的非营利实体研究机构,于 2017 年入选北京市首批 14 家首都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人大首发院是根据新时代国家治理的总体思路,以及首都北京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以《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依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首都城市“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坚持“世界眼光、中国特色、决策咨询、舆论引导”的战略目标,以“首都治理现代化”为特色研究领域,聚焦“强化首都功能研究”和“首都城市治理研究”两个研究方向,着眼于思想创新和国家战略,努力发展成为北京市委市政府和中央相关部门制定首都发展决策最有效的高端智库,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大都市地区发展决策研究咨询机构。
理学院(物理系)
物理学系成立于 2005 年 9 月,以物理学及其交叉学科领域的创新性人才培养、重要科学前沿问题和国家重大科学战略为己任,强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合作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平衡发展,求实创新、追求卓越,致力于建设一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流动开放、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研究性物理系。现有物理学、材料物理 2 个本科专业,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1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1 个。依托我校人文学科发展优势,借鉴国际一流物理学系的成功经验,学院制定了以“研究式学习”为主、跨学科综合素质培养为辅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 2 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 个,近3 年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及学校各类研究项目50 余项,取得多项世界顶级水平研究成果,人均影响因子和论著引用次数均居于全国著名高校物理系前列。
纪检监察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纪检监察学院是中管高校首家纪检监察学院。自建院以来,学院集成学校在法学、政治学、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纪检监察学相关学科长期深耕的领先优势,紧密围绕纪检监察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在纪检监察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交流合作等方面扎实探索、持续发力。目前,学院陆续推出了系列品牌学术活动,主持了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产出了一批具有原创性、标识性、引领性的学术成果。未来,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重要论述,以纪检监察理论为牵引,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根基,加快构建纪检监察学领域自主的知识体系,走出一条建设具有人大特色、人大风格、人大气派的纪检监察学院新路。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成立于1996年1月,1999年5月重组成为我校与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联合共建的经济研究机构。1999年12月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2020年12月,教育部启动第五轮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测工作,研究院获评“优秀”。研究院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 “思想库”作用,以此为基础,在做好学科建设等工作外,积极做好社会服务工作。改发院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主要围绕六大方向展开:战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政治建设引领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构建新发展格局,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助力高质量发展。
劳动人事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成立于1983年,由中国人民大学与原国家劳动人事部联合创办;2000年隶属关系归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是中国劳动科学研究的最权威学府,是国内相关学术领域最早的开创者,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力资源最佳管理实践的推动者。学院长期针对涉及社会民生的重大课题展开攻关,与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北京市委组织部等国家机关保持着密切关系;以积极姿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国际劳工组织以及美国康奈尔大学、罗格斯大学,英国华威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多伦多大学,荷兰蒂尔堡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签订有合作协议;与壳牌石油、中国化工、中船集团、光大银行等各行业翘楚有着多方面的合作。学院通过人才培养、政策建议、咨询服务等方式,影响了中国劳动就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劳动关系、职业发展、创新创业等领域的规范化进程。
财政金融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是新中国第一个培养财政金融领域高级人才的基地,为新中国财政金融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学院前身财政信用借贷系始建于1950年,是中国人民大学最早设立的八大院系之一,期间几经重组更名,1997年财政金融系与投资系合并,组建成立财政金融学院。经过70余年的积淀与建设,学院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财政金融教学科研重镇,传统学科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新型交叉学科发展不断突破,被誉为“中国财政金融高等教育的领头雁”。财政学、金融学在历次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审中蝉联国家重点学科。自2004年教育部开展一级学科评估以来,中国人民大学以财政学、金融学为骨干的应用经济学连续4次蝉联全国第一(A+)。2017年和2022年,应用经济学连续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录。
经济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前身最早可以溯源至1939年陕北公学设立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室,后历经华北大学、华北联合大学演进,是新中国经济学科的重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作为中国经济学教育与研究的理论重镇,经济学院承担着培养高层次杰出经济学人才,构建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经济学教育高地,为国家经济发展建言献策的伟大使命。学院拥有目前国内最为完整和具有重大社会影响、老中青年龄结构合理的经济学专家团队,引领国内学术前沿,为党和国家的重大理论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形成了特点鲜明、结构完善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牢牢地确立了国内最重要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的地位,在新时期为中央和各级政府机关、国际国内院校、全球顶尖企业输送了大批的优秀工作者。
生态环境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组建成立于2001年11月,在整合相关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形成了我国第一家经济、管理、科学、工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型环境教育与科研机构。学院致力于培养立足本土化、面向国际化的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创新型高端人才。学院设有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系、环境与资源管理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低碳水环境技术研究中心、环境学科实验室等教学研究单位,形成了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和工学多学科融合的环境学科群。学院长期致力于资源与环境经济、能源与气候变化、环境政策与管理、污染治理技术等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是我国环境领域综合应用型复合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同时也是我国环境经济与管理学科的重要学术研究中心。
应用经济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致力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应用经济学人才,引领建构中国自主的应用经济学知识体系,高水平服务现代化国家建设。应用经济学院下设国民经济管理系、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系、和平与发展经济学研究所、文化经济研究所和产业经济系。应用经济学科连续三轮在教育部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一,在2017年第四轮评估中获评A+,并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法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法律系,是新中国诞生后创立的第一所正规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法学家的摇篮”,已成为引领法学教育的重镇、凝聚国内优秀法律人才的平台和沟通中外法学交流的窗口。1998年,在全国高校系统中第一个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17年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022年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法学院自1950年至今已毕业学生2万余人,培养各类培训生、进修生、法官、检察官、律师、高校教师和国家机关公务员等30余万人,培养出以首席大法官肖扬、首席大检察官张军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共和国杰出法治建设者。
新闻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始建于1955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新闻教育机构,是新中国记者摇篮、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重镇、新闻传播教育工作母机、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者、全球新闻教育交流合作重要平台。新闻学院迄今培养毕业生万余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东方风来满眼春》等深刻影响中国社会进程的历史篇章皆出自人大新闻学院毕业生之手。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国内最早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之一,拥有专业和层次最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全国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唯一的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中共党史二级学科是全国普通高校党史学科中唯一的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高地”、马克思主义理论高端人才培养的“工作母机”。长期以来,学院为全校继续教育工作提供门类齐全、师资高端的意识形态、思想政治、党史党建类培训课程。
国际关系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是新中国建立后最早建设的国际问题研究和政治学学科的高等教育机构。基于70年的学术传统和历史积淀,历经几代学者的持续努力和学术创新,国际关系学院已经成为具有国内领先地位和重大国际影响的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科的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研究中心。国际关系学院是全国首批获得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欧洲研究中心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际政治专业是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中心组织的2008年及2012年两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政治学一级学科均排名并列第一。
社会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李景汉、吴景超、戴世光等老一辈社会学家即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优良的传统和坚实的基础。此后,在人口学家刘铮、邬沧萍和社会学家郑杭生等先生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大学于1974年在国内最早正式创办人口学学科,接着又第一批恢复重建社会学二级学科,第一批启动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率先创办老年学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学院逐渐发展为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培养体系完整,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政启民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国社会学教学和研究重镇。
中共党史党建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主要负责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相关的本硕博人才培养、学科规划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工作任务,下设五个教研室,分别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教研室、中共党史教研室、党的建设教研室、党内法规教研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研室。学院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为引领,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贯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理论与实践,探索形成富有创新、充满活力的管理体制,建设完善富有人大特色的中共党史党建学教学模式,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党史党建专业人才,在建构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上不断实现新突破,持续为学校新型高端智库建设贡献新力量,推动形成政治过硬、专业精深、结构合理、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中共党史党建学“人大学派”,走出一条扎根中国大地、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发展新路。
商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是新中国工商管理教育的奠基者,是中国管理教育的重要开创者,以“贡献中国管理智慧,培养全球领袖人才”为使命,致力于“成为最懂中国管理的世界一流商学院”。2017年,在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获评A+级(最高等级),工商管理学科入选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长期以来,商学院扎根中国大地、研究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为众多政府与企业举办各类高管培训课程,培养了大批专业的经济管理人才。
公共管理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建于2001年6月,始终注重师资团队建设,汇集了海内外众多公共管理领域的人才,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专职师资队伍。学院教师的教育背景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工学等,适应了公共管理学科领域覆盖面广、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的特点。学院现有专职教师88人,由42位教授、32位副教授和14位讲师组成,其中拥有博士学位者85人,34人为海外博士学位获得者。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是我国创建早、规模大、学科层次完备、师资力量雄厚、国内领先、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之一。学院以“以数据赋能社会,以历史预见未来,培养兼具人文与科学精神的信息管理者”为使命,追求成为全球卓越的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学院负责建设的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连续入选教育部首轮和第二轮一流学科,是中国人民大学14个A类“双一流”学科之一。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分析方向)和档案学3个本科专业全部入选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名录。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是2004年在原农业经济系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原农业经济系是我国综合性重点大学中成立最早、最有影响的“三农”问题研究学系。学院于1986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被原国家教委评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0年取得农林经济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再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17年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教育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的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发端于建校之初的陕北公学,植根于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之重镇。20世纪4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都设有教育系。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后,50年代设专修科教育班,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人民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规划指导下,教育学院始终秉承“学术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制度建院”的宗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
信息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是培养信息领域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在1978年创立了经济信息管理系,它是国内最早建立的以数学与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领域应用为特色的系科。1986年,在原系计算站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为全校师生服务的校计算中心。1994年,经济信息管理系与校信息中心合并,组建了现在的信息学院。信息学院的学科发展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以数学和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为建院宗旨,从应用起步,逐步向学科基础延伸,形成了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等三个方向的学科群。
统计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科始建于1950年,两年后成立统计学系,是新中国经济学科中最早设立的统计学系。2003年7月,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学院统计学是全国重点学科,在2007年教育部统计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一,2012年教育部统计学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一,2017年教育部统计学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一,是全国拥有理学、经济学、医学三大门类统计学专业最齐全的统计学院。
心理学系
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心理学学科建设的高校之一,在上世纪50年代就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后于1985年建立了社会心理学教研室,招收社会心理学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04年设立社会心理学的硕士和博士点;2009年6月2日,中国人民大学为进一步提升学科竞争力,完善“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布局,在理学院下成立心理学系,同年开始招收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2011年6月,心理学系获批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二级学科方向;2014年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自设心理语言学硕士点和博士点;2017年心理学系又获批应用心理专业硕士授予权。2021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的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学科首次进入全球ESI前1%。
数学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数学学院于2018年正式成立,最早可追溯到1950年成立的数学教研室。中国人民大学数学学科自创立以来,坚持发挥学校人文社科学科优势,突出数学学科与经济、金融以及管理科学紧密结合的特色。自本世纪以来,为进一步强化学科实力,提升学科宽度和厚度,数学学科着重加强了基础数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充实了运筹学、计算数学等领域的教师队伍,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学科布局。近年来,数学学院在偏微分方程理论研究及其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以及图上的几何分析和代数拓扑研究等领域获得多项开创性成果,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交流,形成了相关领域的特色和亮点,在国内乃至国际具有一定影响力,在微分方程方向和微分几何方向凝练形成了实力较强的“双微”方向。
高瓴人工智能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是中国人民大学下属学院,承担学校人工智能学科的规划与建设,开展本学科和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本、硕、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社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高瓴人工智能学院的愿景是打造一所能够影响和塑造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世界一流学院,为全球思考并创造“智能而有温度”的未来。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流人工智能科学家、一流人工智能工程师、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工智能创业者以及人文社科领域的人工智能开拓者。
体育部
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部是以体育教学为主要工作内容,以专业人才培养为新的增长点的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具有光荣的体育传统和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人大体育是从陕北公学走来的、具有红色血脉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学校体育。建校之初,原国家田径队总教练黄健,著名教练刘铁、杨峰,太极拳大师李德印、CUBA创始人之一龚培山等专家学者均从中国人民大学开启体育征程。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原篮球分会、原网球分会和现足球分会主席单位。人大体育有多个科研平台,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人文奥运)研究基地”、“体育产业研究基地”等。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园体育文化非常丰富,体育教学为学生开设20多个运动项目的体育课程,课外还设有26个体育社团和44支学生运动队,每年举办20余项全校体育比赛。在学校“走新路、开新局、创一流”发展目标引领下,人大体育将从“育”的层面定位体育在学校立德树人教育体系中的目标和路径,充分发挥“以体育智、以体育心、以体育人”的体育教育价值,为实现“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人才培养目标贡献体育力量。
深圳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成立于2002年5月,是中国人民大学在深圳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在深建立的集产、学、研于一体的高层次、综合性教育、科研、服务机构,全权负责学校在华南地区的一切事务。研究院的主要任务是:紧密结合深圳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中国人民大学在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方面领先于全国的学科群体优势、先进研究手段和一流专家效应,为深圳市的科技、金融、经贸、物流、法律、新闻等部门提供优质咨询服务;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在深圳市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全国性或国际性高水平学术讲座,提高深圳市的学术地位,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为了配合深圳经济建设和“二次创业”需要,研究院不断推出学校优势学科、专业,培养深圳急需的高级专业人才,为深圳经济社会进一步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正式成立于2007年9月,是中国人民大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苏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高层次、国际化教学研究机构,致力于建设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在华东地区的教学科研基地、国际合作平台、高端培训中心、创新研发园区。苏州校区是中国人民大学整体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是人民大学国际化的窗口;是面向国际、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和培养高端人才的实验基地;是优势学科国际化拓展与提升的重要平台。当前,苏州校区正努力践行着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服务,为中国人民大学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作出贡献的历史使命。
继续教育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是全校继续教育工作的综合服务与支撑平台,除承办好中组部、教育部等上级部门交办的干部专题选修项目外,将作为校内协同办学的主要协办单位,利用专业的运营队伍和服务队伍,搭建学校继续教育工作整体宣传推广、对外合作交流、对内信息共享、课程体系研发、资源服务保障的综合服务平台,对全校各专业学院的继续教育业务形成有效支撑,整体提升办学能力,保证办学质量。
律师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成立于2010年4月26日,是中国人民大学为落实国家法律人才发展战略、创立中国律师专业化教育体系而设立,是我国第一所由部属重点高校组建的律师学院,归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管理。律师学院承担着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全日制法律硕士(律师方向)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任务,同时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教育培训、国际交流、编辑出版各类教材等,践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法律人才,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法律实务界的社会责任。
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现任理事长为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现任院长为校长林尚立。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球智库百强,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入选第一档次梯队,是唯一入选第一档次梯队的高校智库。
人大国发院积极打造“新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在基础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大国发院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引领者”为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智库。